博文

以眼還眼?解讀《利未記》24:20 的公義智慧

以眼還眼?解讀《利未記》24:20 的公義智慧 以眼還眼?解讀《利未記》24:20 的公義智慧 《利未記》24:20: 「以傷還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怎樣使人的身體有殘疾,也要照樣待他。」 這節經文往往被誤解為鼓吹報復式的懲罰,但從猶太拉比傳統、語言背景與新約教導來看,它實際上是一種 限制性的公義原則 (lex talionis),並非復仇鼓勵。 一、猶太傳統的解釋 猶太教並不將此條文視為字面執行的命令,而是一種象徵性的「公平補償」原則。 塔木德 (Bava Kamma 83b–84a):將「以眼還眼」解釋為金錢賠償,法庭評估醫療費、誤工費等,避免私刑。 拉希(Rashi) :強調象徵性與修復性目的,維護人的尊嚴。 這是一種 比例原則(measure for measure) ,防止以暴制暴的報復擴大。 二、語言與上下文觀察 希伯來原文:「 כַּאֲשֶׁר נָתַן מוּם בָּאָדָם כֵּן יִנָּתֵן בּוֹ 」(Ka'asher natan mum ba'adam, ken yinnaten bo) 動詞 יִנָּתֵן(yinnaten) 可解作「給予、償還」,不一定指報復行動。 此段法律屬於正式法庭裁判(見利24:21–22),而非私人復仇。 三、新約中的回應與深化 耶穌在《馬太福音》5:38–39 中引用此律法: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耶穌並非廢除律法,而是提出更高的天國倫理。 希臘原文「ἀντιστῆναι(antistēnai)」意指軍事反抗——耶穌教導以和平與恩典中斷報復。 保羅亦說:「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19) 四、當代應用:從懲罰到修復 避免以暴制暴: 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個人報復的循環。 建立公義的制度: 制定比例懲罰與合理補償。 實踐恩典與修復: 從十字架學習寬恕與重建關係。 結語 《利未記》24:20 雖文字嚴峻,卻蘊藏律法的智慧與修復的慈愛。它既不是殘酷的法律,也不是過時的教條,而...

聖潔的呼召與國度的筵席

聖潔的呼召與國度的筵席 聖潔的呼召與國度的筵席:從《利未記》21–24、《以西結書》44:15–31與《路加福音》14:12–24 的主題整合 《利未記》21–24 記錄了關於祭司、節期、敬拜規範與神的名的神聖性,這些章節塑造出一個聖潔社群的藍圖。這份呼召並未止步於摩西五經,而是在先知書與新約中得到延續與深化。 本主題分析將聯合: 《利未記》21–24章 :祭司的聖潔、節期與敬拜中的秩序; 《以西結書》44:15–31 :彌賽亞時代的祭司更新與責任; 《路加福音》14:12–24 :關於天國筵席的比喻,彰顯神對聖潔與接納的主權。 一、祭司的聖潔與代表性的責任 《利未記》21–22章強調祭司的身體完整性與道德純潔,作為能在神面前侍立的條件。這不是歧視殘缺,而是象徵對神完全的敬畏與分別。 《以西結書》44章回應這呼召,描繪彌賽亞時代「撒督的子孫」堅守職責,拒絕與俗世混合(44:15)。他們要教導百姓分辨潔與不潔、聖與俗(44:23)。 這對我們意味著:凡在神國中事奉的人(彼前2:9「君尊的祭司」)也蒙召過分別的生活,在世界中但不屬世界。 二、節期與神的時間秩序 《利未記》23章列出神所設立的節期(מוֹעֲדֵי יְהוָה),包括:安息日、逾越節、初熟節、五旬節、吹角日、贖罪日與住棚節。這些節期編織出一個屬神的時間節奏,使以色列人常常與神「相會」。 節期不只是記念歷史事件,更是預表: 逾越節 → 基督的受死 初熟節 → 復活的初熟果子 五旬節 → 聖靈的降臨 吹角與贖罪 → 神末後的審判與赦免 住棚節 → 神與人永遠同住的國度 今日我們雖不必守摩西節期,但可藉此重新調整我們的時間與生命節奏,使生活圍繞敬拜與記念,而非焦慮與效率。 三、敬拜的語言與神聖的名 《利未記》24章記載了一件事件:一人咒詛神名,被拘留並等候神的審判(24:10–16)。這顯示:言語涉及聖潔與審判的層面。 《以西結》也記述百姓因褻瀆神名而被審判(36:20–23),但神應許:「我要使我的大名得聖...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36:23,27) 這與《路加福音》14章的比喻相呼應——那些原先蒙召赴宴的人因自我中心而推辭,神便轉而邀請貧窮、殘疾的人...

聖潔與幸福:從聖經與漢字「福」看神所賜的祝福秩序

  聖潔與幸福:從聖經與漢字「福」看神所賜的祝福秩序 在《利未記》中,神透過聖潔的律例塑造祂子民的生活,從空間(聖所)、時間(節期與安息日)、語言(不可褻瀆神名)、人際(公義與慈愛)等各方面建立秩序與祝福。而這樣的世界觀與東方文化中對「幸福」的理解,出現了令人驚訝的共鳴。 漢字「福」正是如此一個豐富的文化象徵。 一、拆解「福」字:敬拜、家庭與產業的圖像 「福」字的結構可分為左右兩部分: 左邊為「礻」(示)——是「神明」、「祭祀」之意,代表敬拜、神聖的連結。 右邊由「一」、「口」、「田」組成——象徵「一家人在地上擁有產業」: 「一」:一家、一體、一統。 「口」:人口、一家人。 「田」:土地、產業、居所。 整體圖像是: 一家人在土地上敬拜神,生活安定,世代綿延。 這就是古代中國對「福」的理解。 二、《利未記》的祝福秩序:聖潔與福樂同行 《利未記》中的聖潔制度,正是為了恢復這樣的祝福生活秩序: 聖潔的空間 :神的帳幕在百姓中間(利未記26:11–12),如同神與人同住。 聖潔的時間 :安息日與節期使時間充滿敬拜、記念與感恩。 聖潔的語言 :禁止咒詛、禁止假誓,語言承載尊重與真實。 聖潔的人際 :愛人如己、公平量器、照顧外人與貧窮人。 神應許說: 「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我就給你們時雨,地必出產,田野的樹木必結果子...你們必安然居住在地上...我要在你們中間立我的帳幕。」(利未記26:3–11) 這不就是「福」字所描繪的圖像嗎?神的同在+安穩的家+豐盛的地+敬拜的生活。 三、新約中的祝福延續:彌賽亞恢復真正的「福」 耶穌來到世界,並非廢掉律法,而是成全它(太5:17)。祂教導門徒:「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太5章),這些都不是情緒上的快樂,而是 在神所設立的秩序中得享祝福 。 保羅也寫道:「在基督裡,我們已經得了屬靈各樣的福氣」(弗1:3)。福氣的核心,不只是物質,而是恢復與神的關係與對齊祂的秩序。 四、今日的實踐:如何重拾「福」的秩序? 在家庭中敬拜神 :如同「福」字的圖像,讓神成為家中首位。 分別時間敬拜與安息 :恢復聖潔時間的節奏,讓心靈有餘地。 潔淨我們的話語 :用語言祝福,而非咒詛。 在人際中活出公義與慈愛 :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映神的國度文化。 結語:福,不只是一個願望,而是一種秩序 真正的福氣,是 人在神所設立的聖潔秩序中生活:...

神所定的日子

  神所定的節期與彌賽亞的影兒:從《利未記》23章看救恩的節奏與成就 《利未記》23章列出了神親自所設立的節期,希伯來文稱為 "מוֹעֲדֵי יְהוָה"(Mo'adei YHWH) ——意為「耶和華的定期」、「與神相會的時刻」。這些節期不僅是文化或民族傳統,更是屬靈的時間地標,預示著神對人類歷史的主權掌管,也預表著彌賽亞的工作與救贖歷程。 一、節期概覽:利未記23章的七大節期 《利未記》23章將節期按順序展開: 安息日(Sabbath) – 每週一次的聖日,記念創造與安息。 逾越節(Pesach)與除酵節(Chag HaMatzot) – 紀念出埃及、預表基督的救贖與無罪生命。 初熟節(Bikkurim) – 初熟莊稼的獻上,對應基督作為「初熟的果子」復活(林前15:20)。 七七節(Shavuot,五旬節) – 領受律法之日,也是聖靈降臨之日(徒2章)。 吹角節(Yom Teruah) – 宣告新年與悔改,預表基督再來之日的號角。 贖罪日(Yom Kippur) – 全國性認罪與遮蓋,預表基督一次性永遠的贖罪。 住棚節(Sukkot) – 記念曠野中的同住,預表神將與人永遠同住(啟21:3)。 二、彌賽亞的影兒與成就:節期的屬靈應驗 春季節期的成就(初臨): 逾越節 :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中設立聖餐,並在節中受死,成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約1:29)。 除酵節 :預表耶穌無罪之身葬於墳墓。 初熟節 :耶穌在第三日復活,成為從死裡復活的初熟果子(林前15:23)。 五旬節 :聖靈降臨,神的律法寫在心版上(耶31:33),新約教會誕生。 秋季節期的等待(再臨): 吹角節 :預表基督再來時的號角(帖前4:16)。 贖罪日 :預表全以色列將仰望那被刺者,悔改得潔淨(亞12:10)。 住棚節 :預表神最終與人同住的榮耀國度(啟21:3)。 在第二聖殿時期(約主前516年–主後70年),這些節期發展出更具社會性與禮儀性的具體實踐,並成為猶太社會與宗教生命的中心節奏: 逾越節與除酵節 :百姓湧入耶路撒冷,宰殺逾越羊羔(約瑟夫《猶太戰記》記述有上萬羔羊被獻)。人們吃無酵餅、誦讀出埃及記、重述救贖故事,並在晚餐中設有「四杯酒」,正是在這背景中,耶穌設立了聖餐。 初熟節 :祭司在安息日後的第一日(主日)獻上初熟大麥,象徵感恩與盼望豐...

神聖的話語:從《利未記》24:10–12 論聖潔語言、創造與現代應用

  神聖的話語:從《利未記》24:10–12 論聖潔語言、創造與現代應用 在《利未記》24:10–12 中,我們遇到了一段極具震撼力的敘述:一名以色列婦人的兒子與另一人爭鬥,並在衝突中「褻瀆了名,並且咒詛」。這一事件導致摩西將此人拘留起來,等候耶和華的判斷。 原文(利未記 24:10–11): וַיֵּצֵא בֶּן-אִשָּׁה יִשְׂרְאֵלִית וְהוּא בֶן-אִישׁ מִצְרִי בְּתוֹךְ בְּנֵי יִשְׂרָאֵל וַיִּנָּצוּ בַּמַּחֲנֶה בֶּן-הָאִשָּׁה הַיִּשְׂרְאֵלִית וְאִישׁ הַיִּשְׂרְאֵלִי׃ וַיִּקֹּב בֶּן-הָאִשָּׁה הַיִּשְׂרְאֵלִית אֶת-הַשֵּׁם וַיְקַלֵּל וַיָּבִיאוּ אֹתוֹ אֶל-מֹשֶׁה וְשֵׁם אִמּוֹ שְׁלֹמִית בַּת-דִּבְרִי לְמַטֵּה-דָן׃ 翻譯: 有一個以色列婦人的兒子(其父是埃及人)在以色列人中間出來,在營中與一個以色列人爭鬥。這以色列婦人的兒子 指名褻瀆 (nakav et haShem)並 咒詛 (veyekalel),人們把他帶到摩西那裡。 這段經文是聖經中首次記錄一位明確「褻瀆神名」的案例,這引出了對語言神聖性的極高重視,也將我們帶入更深層的神學議題: 話語與創造、話語與神的臨在、話語與秩序的關聯。 一、希伯來語詞根探究:「名」與「咒詛」 שֵׁם (shem) :名字不僅是識別符號,更是代表其存在、屬性與能力。當說「神的名」時,實際是在談祂的同在與榮耀(參出 3:14–15)。 נקב (naqav) :原意是「指出、刺穿」,在這裡指公開說出 YHWH 的名字。 קלל (qalal) :意為「輕視、詛咒、褻瀆」,反義為「尊崇、祝福」。 在猶太傳統中,這樣的行動被視為 對神臨在的反抗與詆毀 ,破壞了聖潔社群的根基,因此需要神直接判決其嚴重性。 二、從話語到創造:話語具有形塑現實的能力 聖經從一開始就強調: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記 1:3) 這裡的「說」並非僅是溝通,而是帶有 創造、設定秩序與生命 的力量。 話語創造秩序: 創世記 中的每個創造階段都是藉著話...

神聖與秩序:從《利未記》看聖潔空間、時間、語言與現代生活實踐

  神聖與秩序:從《利未記》看聖潔空間、時間、語言與現代生活實踐 猶太拉比 Jonathan Sacks 曾指出:「失去神聖感,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瓦解。」這句話深刻地總結了《利未記》的核心信息。《利未記》不僅是儀式的手冊,更是一部教導如何在現實中體現神聖(holy)秩序的生活指南。它以一個中心主題展開: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未記 19:2) 。 聖潔不僅是屬靈概念,更是關於空間、時間、語言與行為的秩序。本文將從《利未記》的結構出發,探討四個「神聖的場域」:空間、時間、語言與人際,並思考在現代如何實踐聖潔生活。 一、神聖的空間(Holy Space):會幕與生活的界限 《利未記》一開始強調獻祭與會幕的聖潔,會幕是神臨在的中心。只有經過潔淨的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這是對「靠近神」的空間要求。這些律例告訴我們: 空間若沒有神的秩序,就會變成混亂與玷污的場所 。 應用: 家庭與教會是否是「分別為聖」的空間? 我們是否在物理與心靈的空間中預備「安靜與敬拜的所在」? 二、神聖的時間(Holy Time):節期與休止的韻律 利未記 23 章詳列了節期與安息日,這些不是文化習俗,而是「神指定的時刻」(מוֹעֲדֵי יְהוָה)。從每週的安息日到一年一度的贖罪日,神在教導祂的百姓: 時間本身可以成為敬拜的容器。 應用: 我們是否願意在日程中劃出屬神的「安息空間」? 我們是否定期記念神的拯救與供應,讓時間不只是生產力的工具? 三、神聖的語言(Holy Word):誓言與話語的秩序 利未記 19 章中,神命令不可用神的名起假誓,不可咒詛,也不可欺哄近人。語言本應承載真理與恩慈,是創造的工具。語言失去神聖感,就會變成破壞與詛咒的利劍。 應用: 我們是否在說話時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與用詞? 我們是否用語言建立信任與愛,而不是傷害與虛假? 四、神聖的人際關係(Holy People & Justice):倫理與秩序並行 《利未記》19–20章展開倫理律法,如愛人如己、公平秤量、不可欺壓窮人、照顧外人與聾啞人。這些都是神聖秩序在人際關係中的展現。神聖不是脫離人群的敬虔,而是活在群體中的公平與慈愛。 應用: 我們在工作與人際中是否尊重每一個人的神形象? 我們是否選擇「公義與憐憫同行」的生活方式? 五、從聖潔到秩序:Jonathan Sacks 的洞見 Jo...

將臨之事

  μέλλω:將臨之事與復活的語言——新約與古希臘文獻中的神學洞見 希臘動詞 μέλλω (mellō) 在新約末世論中扮演著細膩而關鍵的角色。它常被翻譯為「將要」、「打算」、「注定」,但這個詞所蘊含的不僅是可能性或時間的接近,更涉及神的計畫、即將成就的應許,以及有目的的歷史推進。本文將探討它在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中的語義範圍,在新約中的使用——特別與 復活 的關聯——並將其置於希臘與希伯來思想傳統中來理解。 一、古典語境中 μέλλω 的語義背景 在古典與希臘化時期文獻中, μέλλω 主要有三種語用: 時間上的即將發生 :「正要」——如色諾芬(Xenophon)常用於即將發生的行動。 命定與注定 :「命定要」——帶有神話或命運意味,如荷馬筆下英雄「將要死亡」,不是因為馬上死,而是命定將死。 意圖與打算 :「打算做」——表示主觀意圖與預備行動。 因此, μέλλω 橫跨「即將發生」與「不可避免的終局」兩種語境,依上下文有所不同。 二、新約中 μέλλω 的使用:神行動的即將成就 在新約中, μέλλω 出現超過 100 次,常出現在末世語境中,表達神即將執行的審判、救贖或復活計畫。例如: 路加福音 9:31 :摩西與以利亞與耶穌談論他「將要(ἔμελλεν)在耶路撒冷成就的出埃及」。 使徒行傳 17:31 :「神定了日子,要(μέλλει)藉著他所立的人審判天下。」 羅馬書 8:18 :「將來(μέλλουσαν)要顯於我們的榮耀」遠勝現今苦楚。 這動詞凸顯了 神計畫的必然性與進展性 ,即使時間點未必立刻臨到,也帶有「勢不可擋」的意味。 三、μέλλω 與新約中的復活主題 復活,無論是基督的復活還是信徒將來的復活,都是 μέλλω 出現的核心場景之一: 使徒行傳 24:15 :「並且靠著神盼望死人—無論義人、惡人—將來都要復活(μέλλει ἔσεσθαι)。」這裡 μέλλει 表達的是未來的確定性與神的任命。 使徒行傳 17:31 再次將審判與復活聯繫:「神藉著他所立的人要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人中復活,給萬人做可信的憑據。」復活不僅是未來盼望,更是神將來審判與更新的保證與序曲。 因此, μέλλω 在這些段落中強調:復活不是一種抽象理想,而是 必然的末世轉捩點 ,在基督裡已經啟動,並將在末後完成(參 林前 15:20...

Mellō

  "Mellō" (μέλλω) and the Power of the Coming Age: A New Testament and Greek World Study The Greek verb μέλλω (mellō) plays a subtle yet crucial role in New Testament eschatology. Often translated as “to be about to,” "to intend,” or “to be destined,” μέλλω speaks not just of possibility or nearness, but of divine purpose, impending fulfillment, and teleological direc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its semantic range in Koine Greek, its use in the New Testament—especially in connection to the resurrection —and its theological resonance with both Hellenistic and Hebraic thought worlds. I. Semantic and Classical Background of μέλλω In classical and Hellenistic Greek literature, μέλλω often functions in three key ways: Temporal imminence : "is about to" — e.g., Xenophon uses it for actions immediately forthcoming. Destined purpose : "is destined to" — implying certainty, often with divine or cosmic overtones (e.g., Homer’s heroes who are “about to die...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以莫爾》(Emor, 利未記 21–24)是妥拉中一段深具神學張力的段落,重點圍繞在祭司的聖潔規範、節期的設立,以及會幕中聖物的敬重。這段經文在現代讀者眼中或許顯得嚴格甚至排他,但在猶太傳統與彌賽亞信仰的結合中,我們能重新發現它所揭示的榮耀召喚: 成為聖潔,並成為聖潔的傳遞者。 一、祭司的聖潔:守護神臨在的界線 利未記 21–22 章詳細列出祭司的行為規範: 不可接觸死屍(除至親) 婚姻需與純潔一致(不得娶被玷污的女子) 身體上有殘疾者,不可獻祭 若有不潔(如漏症、摸死屍),須暫停職責 這些條文不在於貶低弱者,而是象徵神面前的完全與分別。祭司代表百姓親近神,他的聖潔要與至聖所的榮耀相襯。希伯來語中「祭司」(כֹּהֵן)來自服事之意,他的角色不是權力者,而是 在神與人中間服事與代表的人 。 猶太傳統理解這段律法,不是排除人,而是保護神的臨在。進入神的聖所需要預備與潔淨,正如摩西在荊棘火焰前須脫鞋——祭司生活的分別,是神臨在可以安全降臨的條件。 二、節期與時間的聖潔節奏 利未記 23 章列出了整個以色列信仰生活的節期: 安息日:每週的聖日 逾越節與除酵節:記念出埃及 七七節(五旬節):記念收割與律法的賜下 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七月的高潮 這些節期不是單純歷史記念,而是塑造 神百姓生活節奏 的「聖潔時間表」。猶太傳統稱這些節期為 "מוֹעֲדֵי יְהוָה"(YHWH 的定期),也可翻譯為 "與神相會的時刻"。在時間的循環中,以色列學習記念、悔改、歡慶與信靠。 三、彌賽亞的聖潔:守護與傳染之間的緊張與統一 Russ Resnik 在《以莫爾》的默想中指出,現代人對於祭司的聖潔限制(不可摸屍、身體限制)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但彌賽亞耶穌進入這種聖潔邏輯時,並非推翻,而是 更新與擴展其救贖力 。 馬可福音 1 章記載,耶穌觸摸長大痲瘋者。按律法,觸摸不潔者會導致自己也不潔。但耶穌的聖潔反向「傳染」, 不潔者反而成為潔淨 。正如學者 Matthew Thiessen 所說,這是一種「會傳染的聖潔」(contagious holiness),是天國之力推翻死亡與罪穢的表現。 然而,耶穌也叫那人去給祭司查看並照律法獻祭(參 利 14 章)。因此他一方面展現天國的主動潔...

純全敬虔

  在神面前的純全敬虔:總結《亞哈雷.莫特》與《聖者們》的核心教導,並聯繫新約雅各書 《亞哈雷.莫特》(Acharei Mot, 利未記 16–18)與《聖者們》(Kedoshim, 利未記 19–20)是妥拉中極為重要的段落,不僅集中討論「如何與聖潔的神同住」,也具體展現了神對聖約子民在道德、倫理、敬拜與社群生活上的要求。 本篇文章將概述這兩段妥拉段落的關鍵教導,從希伯來語的語言特徵與猶太傳統角度出發,並與新約中的《雅各書》形成深刻呼應。 一、亞哈雷.莫特(Acharei Mot):神聖臨在下的敬拜與分別為聖 此段落以利未記 16 章為核心,即**贖罪日(Yom Kippur)**的禮儀,講述大祭司如何進入至聖所,為以色列全體贖罪。 關鍵詞: כפר(kaphar) :「遮蓋、贖罪」——表示神以恩典遮蓋人的罪過,恢復關係。 טהור(tahor)與 טמא(tamei) :「潔淨與不潔淨」——不只是衛生概念,而是與神的臨在有無可親近性。 此外,利未記 17–18章強調: 血是生命,不可任意食用(17:11) 神子民的性倫理必須與外邦分別(18:3) 猶太傳統見解: 猶太拉比指出,贖罪日並非魔法式的潔淨,而是一場全民的悔改與謙卑,透過大祭司的職分表達對神主權與聖潔的尊重。 二、聖者們(Kedoshim):聖潔與倫理不可分割 利未記 19–20 章從「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19:2)出發,詳細列出百姓在家庭、社會、商業、法律與敬拜上的具體行動。 核心重點: 尊重父母(19:3) 留田角給窮人(19:9–10) 不可偷竊、欺騙、詛咒弱者(19:11–14) 愛鄰如己 (19:18) 不可用不同法碼欺騙(19:35–36) 希伯來語亮點: אהבה(ahavah) :愛,是具體的責任與行動,不是抽象情感。 צדק(tzedek) :公義,與「對準神心意」的秩序有關。 חסד(chesed) :盟約忠誠的慈愛,是律法倫理的靈魂。 這段經文不只是道德守則,更是神子民活出祂形象的方式。 三、《雅各書》的回音:聖潔的實踐與真信心 新約的《雅各書》明顯延續了這兩段妥拉的主題。雅各強調: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孤兒寡婦,在世上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 1:27) 對照分析: 雅各書 2:8 引用了《利未記》19:18:「要愛人如己」,稱其...

榮耀的呼召:在母親節敬重敬虔的母親 —— 提多書 2:3–5 導論與默想

  榮耀的呼召:在母親節敬重敬虔的母親 —— 提多書 2:3–5 導論與默想 在這個母親節,我們不僅感謝母親的辛勞,更要重新發現聖經對母職的尊貴呼召。保羅在《提多書》2:3–5 提出了對年長婦人的教導,也間接揭示了在神的國度中, 母親如何活出敬虔、影響世代 的神聖角色。 "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為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提多書 2:3–5) 一、母職是敬虔生命的見證 保羅教導老年婦人「舉止行為要恭敬」,這個詞原文有「聖所般的尊貴」之意,顯示母親的生命本身就如一座可見的聖殿。當孩子們在母親身邊成長時,她的言行就是他們對神性、對真理的第一個印象。 她不是完美無瑕,而是敬虔中流露出恩典與真實,正如「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所強調的,是一種自制與正直,成為兒女眼中可信的榜樣。 二、母親是生命教室中的導師 保羅說老年婦人要「用善道教訓人」,並「指教少年婦人」——這顯示信仰的傳承不只靠講道,更靠 生活中的指導與同行 。 母親是兒女最早的老師,不是用神學講義,而是用她的耐心、饒恕、喜樂、禱告、甚至淚水,將神的道理烙印在心靈中。這是一種「化道為身、化理為行」的教學。 三、母愛是有秩序的愛——出於聖靈的能力 「愛丈夫、愛兒女」看似平凡,卻是神國秩序的根基。在希臘文中,這裡的「愛」不是浪漫情感,而是出於意志的溫柔與委身。 在忙碌與疲乏中,一位母親仍選擇愛,選擇安慰、聆聽與饒恕,這不是自然的能力,而是聖靈所賜的忍耐與柔和。這樣的愛,使家庭成為神同在的居所,也讓福音在家中活出來。 四、母親的智慧建造家庭,也守護真理的榮耀 保羅列舉「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這不是性別角色的限制,而是生命果子的具體表現。母親管理家務,不只是「操持家務」,更是在混亂的世界中 營造秩序、安息與歸屬感 。 她待人有恩,為家庭作出榜樣;她順服丈夫,是一種出於力量的配合,而非軟弱的屈服。 這一切的目的,不是讓女人受約束,而是—— 「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 一位敬虔母親的生命, 就是對世界見證福音的方式 。她不需要高聲辯護,她的溫柔、堅定與忍耐,就是神話語真實的證明。 結語:敬虔母親,是教會的根,是真理的活見證 在這個母親節,我們敬佩那些在隱密中禱告、在廚房中服事、在孩子床...

兩座城的對話:耶路撒冷與雅典

  兩 座 城 的 對話: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從前, 在 遙遠 的 古代, 有 兩 座 偉大 的 城市——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 耶路撒冷 是 一座 擅長 講 故事 的 城。 它 記得 每一 位 先祖 的 名字, 也 記得 他們 與 神 之間 的 對話 與 掙扎。 從 亞伯拉罕 的 信 靠, 到 摩西 的 對抗 法老, 從 大衛 的 悔改, 到 以 賽 亞 的 異 象, 每個 故事 都 如火 一樣 燃燒 人心。 對 耶路撒冷 來說, 真理 是 關係 中的 對話, 是在 歷史 中 啟示 的 行動, 是 與 神 同行 的 生命 。 而 雅典, 是 一座 擅長 問 問題 與 定義 的 城。 柏拉圖 在 那裡 談論「 理 型」 世界, 亞里斯多德 在 那裡 建立 邏輯 與 分類。 對 雅典 來說, 真理 是 普遍 的 抽象 原則, 是 透過 理性 分析 得出 的 定律, 是 與 感覺 和 變化 世界 分離 的 完美 秩序 。 這 兩 座 城 本來 相距 遙遠, 各行 其 道。 但有 一天, 歷史 的 風暴 把 他們 帶到 了 一起。 相遇: 教會 誕生 的 時刻 當 使徒 們 開始 宣講 耶穌 的 福音 時, 他們 說的, 是 一個 發生 過 的 故事 : 「 有 一個 拿 撒 勒 人 名叫 耶穌, 他 行善、 醫病、 被 釘 十字架, 又 從 死 裡 復活……」 這 故事 傳到 猶太 會堂, 引起 了 共鳴。 但 當 它 傳到 希臘 世界 時, 雅典 的 哲學家 們 問 道: 「 是誰 的 本質 復活 了? 祂 的 神性 是否 與 祂 的 人性 融合? 這個 事件 有 什麼 形而上學 意義?‘ 道成 肉身’ 如何 可能?」 教會 開始 嘗試 回答 這些 問題, 因為 他們 想把 這 故事 傳得 更遠, 能 被 更多 人 理解。 他們 引用「 本體」、「 本質」、「 三位一體」、「 神性 與 人性 二 性 一位」 這些 詞彙, 來 說明 耶穌 的 獨特 身份。 於是,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開始 融合 。 轉化: 從 故事 到 系統 最初 的 教父 們, 如 奧 利根、 特 土 良、 亞 他 那 修, 開始 用 希臘 邏輯 來 護 教。 他們 用 柏拉圖 的「 不變 理 型」 觀念 來 解釋「 神 是 不變 的」, 用 亞里斯...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從《利未記》“Kedoshim”妥拉段落看神聖的生命召喚 《利未記》19–20章的妥拉段落,被稱為“קְדֹשִׁים”(Kedoshim,「聖者們」),是整本摩西五經中最具倫理密度的一段。它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19:2)作為開頭,然後展開一連串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誡命,包括家庭、商業、社會、審判、敬拜、倫理等等。 這段妥拉段落並非以宗教儀式為主,而是將 聖潔、公義與愛 作為神聖生命的實踐核心,從希伯來語的詞源與猶太拉比傳統中,我們可以看見這三者如何彼此連結並展現出神的形象。 一、聖潔:קָדוֹשׁ(Kadosh)—被神分別為聖 「聖潔」在希伯來文中是 קָדוֹשׁ(kadosh) ,其本義是「分別」、「與眾不同」,特別是指 歸屬於神的性質 。 在 Kedoshim 段落中,神的聖潔不再僅止於帳幕或獻祭制度,而是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敬畏父母、守安息日(19:3) 不可偷盜、欺騙(19:11) 為窮人留下田角與落穗(19:9–10) 不可心裡恨人、要誠實責備(19:17) 聖潔的本質,不只是儀式潔淨,而是 關係的真實與生活的正直 。神不是要人離開世界,而是要人在世界中活出祂的樣式。 二、公義:צֶדֶק(Tzedek)與מִשְׁפָּט(Mishpat)—行事合乎神心意 在《利未記》19:15 中,神說: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公義(צֶדֶק)審判你的鄰舍。」 公義(צֶדֶק) צֶדֶק 不只是「公平」,而是「對準神標準的關係正直」。它呼籲人不偏私、不剝削、不壓制,而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因為每個人都是照神形象造的。 審判(מִשְׁפָּט) מִשְׁפָּט 指的是正當的判斷與公平的秩序。拉比傳統指出, 神的審判不應是冷酷,而是帶著修復與憐憫的目的 。 例如: 不可咒詛聾子(19:14):保護無法為自己辯護者; 工資不可留到早晨(19:13):保障工人的尊嚴與基本生存權利; 要用公平的秤與法碼(19:35–36):商業中的公義即是敬拜的一部分。 這些條例說明, 聖潔的神呼召祂的百姓成為建立公義秩序的器皿。 三、愛:אהבה(Ahavah)—愛鄰如己的具體行動 《利未記》19:18 是聖經倫理的高峰: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

你要愛人如己

  你要 愛人如己: 從《 利 未 記》“ Kedoshim” 看 愛 的 聖潔 教導 一、 引言: 聖潔 之中 的 愛 在《 利 未 記》 19 章 中, 神 對 以色列 全 會眾 發出 這樣 的 命令: “ 你們 要 聖潔, 因為 我— 耶和華 你們 的 神 是 聖潔 的。” ( 19: 2) 這段 妥 拉 稱為 קְדֹשִׁים( Kedoshim) , 意思 是「 聖者 們」。 令人 驚訝 的是, 這段 有關 聖潔 的 誡 命, 很大 一部分 不是 禮儀 條例, 而是 有關 如何 愛 鄰舍、 誠實 相待、 照顧 弱者、 尊重 人性 的 具體 行為。 它的 高潮 來到 第 18 節: “ 你要 愛人如己, 我是 耶和華。” וְאָהַבְתָּ לְרֵעֲךָ כָּמוֹךָ אֲנִי יְהוָה 這句 經文 被 猶太 傳統 與 新約 聖經 一致 認為 是 妥 拉 的 精義, 是 神 聖潔 心意 在 人 與 人 關係 中的 表現。 二、「 愛」 的 希伯來 語 與 語意 背景 希伯來 語 中的「 愛」 是 אָהָבָה ( ahavah ) , 其 動詞 是 אָהֵב ( ahev ) , 它的 詞 根 אהב ( ʾ- h- v) 不僅 指 情感 上 的 愛, 更 強調 持久 的 承諾、 行動 中的 忠誠、 與 關係 的 維護 。 1. 愛 不是 感覺, 是 行動 在 希伯來 語 中,「 愛」 常常 不是 一種 內在 情緒, 而是 一種 實踐 忠誠 與 關係 的 選擇 。 神 愛 以色列( 申 命 記 7: 7- 8), 並不是 因 他們 可愛, 而是 因 祂 立 約 的 信實。 2. כָּמוֹךָ ( kamocha ): 如同 你 自己 這個 詞 強調 了 平等 與 共感。 你 怎麼 看待 自己、 照顧 自己, 也要 這樣 對待 鄰舍。 這 不是 抽象 的 慈善 心腸, 而是 在 關係 中的 自我 轉移 與 責任 承擔 。 三、《 利 未 記》 中的「 愛人如己」 誡 命 結構 在 19 章 18 節 說「 愛人如己」 之前, 神 已 列出 許多 條例, 這些 條例 成為 愛 的 具體 表現: 1. 不可 心裡 恨 你的 弟兄( 19: 17) 這 不是 僅僅 避免 仇恨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