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从隐秘的咒诅到公开的诱惑:神的保护与以色列的失败(巴拉克记事)

  引言 《巴拉克记》(民数记22:2–25:9)是一段极具戏剧性的叙述,描绘了神如何在以色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护他们免受超自然的攻击,却又如何在随后的故事中,以色列因诱惑而陷入严重的失败。这一段经文形成鲜明对比:神的主权与看顾,对比人的软弱与堕落。它提供了有关属灵争战、神隐秘的保护,以及人类在诱惑面前容易妥协的深刻教训。 一、 隐藏的阴谋:巴拉克与巴兰的咒诅 摩押王巴拉克因以色列战胜了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而惊恐不安。他决定不以武力对抗,而是用属灵的方式打击以色列。他雇佣先知兼术士巴兰来咒诅以色列,希望借助咒语使他们败落。 巴兰的背景 :巴兰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能与神对话,却并非义人。犹太教传统与新约常视他为贪婪自私之人(参《先祖言语》5:19;彼后2:15)。 神的拦阻 :巴兰三次尝试咒诅以色列,但每次神都亲自干预,使咒诅转为祝福(民数记23–24章)。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在营中安歇时,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天上的属灵争战在他们毫不知情中发生。 属灵亮光: 神的看顾常在幕后默默进行。我们不知道祂已经为我们拦阻了多少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危险。 二、 先知的异象:咒诅变为祝福 巴兰的几篇神谕,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次,展现了极其美丽的诗意。他宣称: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美好!”(民数记24:5) 他看见以色列是被神分别出来的民族,有神的同在,有属灵的未来。这种反转令人惊奇——仇敌的先知竟成了神话语的工具,彰显神对言语与命运的掌控。 神学观点: 此处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世记12:3)神使咒诅反转为祝福,重申祂对以色列的盟约保护。 三、 反击的方式:毗珥的诱惑 在巴兰最后一次预言之后,故事突然转折(民数记25章)。以色列刚蒙祝福,却立刻陷入罪中: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吃了祭物,叩拜她们的神。”(民数记25:1–2) 这一切并非偶然。根据民数记31:16,正是巴兰出谋划策: “这些妇人因巴兰的计谋,使以色列人在毗珥的事上得罪耶和华…” 既然无法用咒诅击败以色列,巴兰便教导以色列人“自我诅咒”——引他们犯罪,使神的保护离开。 计谋手段: 摩押与米甸女子引诱以色列人...

From Unseen Curses to Visible Seduction: God's Protection and Israel's Failure in Parashat Balak

  Introduction Parashat Balak (Numbers 22:2–25:9) is a dramatic narrative in which Israel is unknowingly protected by God from a supernatural assault, only to fall prey to a much subtler, seductive attack. It contrasts divine sovereignty and providence with human vulnerability and moral failure. This portion contains timeless lessons about spiritual warfare, the hidden protection of God, and the danger of internal compromise. 1. The Hidden Plot: Balak and Balaam's Curse King Balak of Moab, terrified by Israel’s victories over Sihon and Og, seeks to defeat them not by sword but by spiritual manipulation. He hires the prophet-diviner Balaam to curse Israel, hoping that words of malice from a spiritually powerful figure would undermine Israel's success. Balaam's Reputation: Balaam is a complex figure. Though he speaks with God, he is not portrayed as righteous. Rabbinic and later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s often see him as greedy and self-serving (cf. Pirkei Avot 5:19...

整全读经

  整全读经 这篇文章基于一篇学术论文(by  Henri Louis Goulet ),旨在帮助普通基督徒以更贴近圣经原意的视角来阅读新约圣经,特别是加拉太书3:28。这节经文常被误解为抹去犹太人与外邦人、奴隶与自由人、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但实际上,它传递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将介绍两种解读圣经的技巧(来自论文的第5部分),并展示如何用这些技巧来理解加拉太书3:28(来自论文的第6部分)。这些方法简单易懂,可以帮助你在读经时更贴近圣经作者的原意。 两种读经技巧:深入理解圣经的视角 1. 赫舍尔方法:用心感受圣经的“当下” 这种方法鼓励你放下固有的观念,像第一次阅读圣经那样,用全新的眼光去感受经文的意义( 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而不是看到我们所知道的-赫舍尔 )。以下是具体步骤: 用心观察 :不要带着预设的答案去读经,而是像发现新事物一样,仔细观察经文的内容。问自己:“这段经文在说什么?它想表达什么独特的观点?” 提出问题 :试着提出一些能帮助你深入理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这种方式表达?”或“这里的背景是什么?”避免问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感受惊讶 :当你发现经文的意义与你原本的想法不同时,接受这种“惊讶”的感觉。这是一种突破,说明你正在更接近经文的真实含义。 放下习惯 :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或教会的传统来解读圣经,但这可能会让我们错过经文的新意。试着“清空”你的假设,像孩子一样重新看待经文。 如何使用 :当你读圣经时,试着慢下来,专注于经文的字面和情感。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让经文自己“说话”。例如,阅读加拉太书3:28时,想象你是第一次读到这节经文,感受它带来的震撼。 2. 托兰斯方法:站在以色列的视角 这种方法提醒我们,圣经是深深植根于以色列(犹太)的历史和文化的。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是犹太人,他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都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因此,理解圣经需要“回到以色列的学校”,用犹太人的视角来看待经文。 找到经文的框架 :每段经文都有一个“内在的框架”,也就是它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信仰背景。试着了解经文写作时的犹太文化背景,而不是用现代的观念去解读。 避免割裂 :不要把耶稣或新约与旧约(希伯来圣经)割裂开来。旧约和新约是一个整体,共同讲述神与以色列及全人类的故事。 拼图比喻 :托兰斯用拼图来比喻读经:第一次读经时,你可能不知道整幅图是什么样子,...

举目仰望:铜蛇的医治与信仰的偏离

  举目仰望:铜蛇的医治与信仰的偏离 本周的妥拉读经《民数记》21:4–9,讲述了以色列人在旷野旅程中一段独特而深刻的经历。当他们因路途艰辛而埋怨神与摩西时,神使火蛇进入营中,咬伤许多人,导致许多以色列人死亡。随后,在百姓悔改、求摩西代求之后,神吩咐摩西制作一条铜蛇,高举在杆子上,凡仰望者就得以存活。这段经文不仅在犹太传统中富有象征意义,也在新约中被耶稣亲自引用(约翰福音3:14–15),成为预表其被钉十字架的象征。 一、铜蛇的神学意义 悔改与信心的回应 :铜蛇不是自动医治人的神物,而是必须“仰望”(וְהִבִּיט),这是一种信心的行动。它要求人承认自己的罪并相信神的拯救方式。 象征审判与医治并存 :蛇原本是伤害之物,却成为医治之媒。正如罪与死亡的象征被挂在杆上,神以此方式赐下生命,表现出“以毒攻毒”的神圣逆转。 神设定的方式,而非人的主意 :医治的方式非由人决定,铜蛇也不是摩西的创造,而是耶和华吩咐的拯救方式。信心的功效来自顺服神的命令。 二、铜蛇与新约耶稣之死的对照 在《约翰福音》3:14–15中,耶稣对尼哥底母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铜蛇被举起预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被举。 仰望铜蛇得医治,对应于信靠基督得永生。 铜蛇不能救人本身,是“指向”神恩典的工具;十字架本身亦非神圣,而是基督赐生命的彰显。 三、铜蛇的偶像化与其毁灭 铜蛇虽然一度作为神赐医治的记号,但到了《列王记下》18:4,犹大王希西家却“打碎铜蛇”,因为以色列人“向它烧香”,称它为“铜神(נְחֻשְׁתָּן)”。 偶像的本质:当手段变成目的 铜蛇原是神所用之工具,却被人当作神明崇拜。 这提醒我们:任何象征若失去其所指向的真理,便可能成为偶像。 现代的对照:十字架是否成为“铜蛇”? 十字架是基督救恩的象征,但若只崇拜其形象、佩戴其外形而忽略对基督的信靠,就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甚至迷信。 圣物、圣像、礼仪、音乐——若不指向神,而成为敬拜的中心,本质就与铜蛇无异。 四、从铜蛇学到的属灵功课 仰望与信靠的力量 :救恩从来不是靠形式,而是出于对神话语的回应。 悔改是通向医治之门 :神并未立刻止息蛇患,而是要百姓承认自己的过犯。 防止圣物偶像化 :属灵的记号应当启发敬畏而非成为崇拜对象。 基督是唯一的拯救 :正如铜蛇不是神本身,十字架也不是神,而是神藉着...

从死亡到生命

  从死亡到生命:在《胡卡特》、士师记11章与约翰福音3章中的洁净、拯救与重生主题 引言 每一周的妥拉读经,传统上都会配有一段先知书(Haftarah)的选读,许多神学家和信徒也习惯将其与新约进行呼应与对照。本周的妥拉〈胡卡特〉(民数记19:1–22:1)介绍了神秘的 红母牛 洁净条例,并讲述了关于死亡、代际转换和旷野行程的叙事。先知书选自 士师记11:1–33 ,描述了 被众人弃绝的耶弗他 如何被召回拯救以色列,却因他不慎的誓言导致一场悲剧。而新约中 约翰福音3:1–21 的记载,则是 耶稣与尼哥底母 夜谈生命与重生的核心段落。 尽管这三段经文历史背景和文体各异,但它们在神学与属灵主题上却深刻交汇,特别是围绕: 借死亡而来的生命 洁净与转变的代价 神如何使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带来拯救 一、〈胡卡特〉:透过死亡带来洁净 妥拉:民数记19:1–22:1 〈胡卡特〉开篇即描述了令人困惑的 红母牛条例 (民数记19章)。这是一条“律例”( chok )——即无法用理性解释的神圣命令。一头全红、无残疾、未负轭的母牛,被带到营外焚烧,其灰与“活水”调和,洒在接触过死尸而成为不洁之人身上。 讽刺的是: 焚烧与处理母牛之人反而成为不洁 ,而 接触死亡之人则因这“死亡的灰”被洁净 。神以死亡作为通向生命之路。 在本段经文中,我们还读到 米利暗之死、摩西和亚伦的失败、以及亚伦之死 ——旷野世代正在走向尾声。在死亡与失落中,神依然赐下水源、击败敌王,暗示着希望与延续。 主题:神在“死亡”中带来洁净与盼望,生命往往透过死亡而来。 二、士师记11章:拯救者的代价 先知书:士师记11:1–33 耶弗他是妓女的儿子,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赶出家门,沦为亡命之徒。但当以色列在亚扪人手下受苦时,众长老竟去请他回来作领袖。他这位 被弃绝者成了拯救者 。 战前,耶弗他向耶和华许下 鲁莽的誓言 :“凡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的,我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士11:31)结果,迎接他的是他的独生女。 传统对此事件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真的将女儿献上为燔祭;二是他将女儿终身奉献为童女。无论哪种,这段故事凸显一个主题: 救恩虽然临到,但人的方式和誓言可能带来破碎与悲剧 。 主题:神使用被人弃绝之人施行拯救,但人自以为虔诚的方式若偏离神心意,可能带来毁灭性的代价...

From Death to Life: Purification, Promise, and Rebirth in Chukat, Judges 11, and John 3

  From Death to Life: Purification, Promise, and Rebirth in Chukat, Judges 11, and John 3 Introduction Each of the weekly Torah portions is traditionally accompanied by a Haftarah reading from the Prophets and often studied in conversation with New Testament texts. The Torah portion Chukat introduces the mysterious rite of the Red Heifer , alongside narratives of death, transition, and the wilderness journey. The Haftarah from Judges 11 tells the story of Jephthah , a rejected outcast turned deliverer of Israel, whose tragic vow overshadows his military victory. The New Testament reading in John 3:1–21 , where Jesus meets Nicodemus , explores themes of new birth, heavenly purification, and divine love . Though rooted in different covenants and contexts, these texts intersect theologically and spiritually on three key themes: The paradox of life through death The cost of purity and transformation God's use of the unexpected to bring redemption 1. Chukat: Purifica...

忠诚之爱

  📖 约翰一书 4:7–13 中文新译(参考原文) 7 亲爱的,我们要彼此以忠诚之爱相待,因为这爱是出于神;凡以此爱彼此相爱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 8 那不以此爱待人的,就未曾认识神,因为神就是忠诚之爱。 9 神的忠爱如此显明在我们中间:他差遣了自己的独一(同质、唯一)的儿子到世上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命。 10 爱就在此,不是我们先爱了神,而是他先以忠爱待我们,且差遣了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之祭。 11 亲爱的,既然神这样忠诚地爱了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以忠诚之爱相待。 12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若我们彼此以此爱相待,神就住在我们里面,他那忠诚之爱在我们里面得以成全。 13 我们因此知道我们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把他的灵赐给我们。 ✨ 逐节注释与神学评论: 第7节:爱的起源与标记 「我们要彼此以忠诚之爱相待,因为这爱是出于神……」 这里的“爱”( agapē )不是泛泛的情感,而是圣经中类似于希伯来文 חֶסֶד (chesed) 的爱——带有 盟约忠诚、持久、无条件、为对方益处而舍己的特质 。 爱是神的属性,而凡能实践这种爱的,乃是“由神而生”(γεγέννηται),即生命的源头来自神,并在关系中真实显出。 第8节:爱是认识神的验证 「那不以此爱待人的,就未曾认识神……」 认识神,不在于神学知识,而在于是否活出他那种忠实的、忍耐的、承诺不变的爱。 “神就是忠诚之爱” ,这句不是抽象定义,而是约翰福音神学的中心:神的本性是持续给予、承受、拯救、等待的爱——即 chesed。 第9节:爱显明的方式——“正是这样” 「神的忠爱如此显明在我们中间……」 希腊文“ houtōs ”(οὕτως)不是“那样”而是“ 正是这样 ”——强调神爱的 具体现实表现 :他差遣了 monogenēs huios 。 monogenēs ≠ “独生子” 单指数量,而是“独一的、唯一级别的”,即 与神同质的儿子 。 此爱的目的: “使我们借着他得生命” 。爱是为了使对方活,不是单为表达感情。 第10节:爱不是回应,而是主动 「爱就在此,不是我们先爱了神……」 神的 chesed 爱不是建立在我们可爱或忠心的基础上,恰恰...

为天国而争:当研经室成为爱的战场

  为天国而争:当研经室成为爱的战场 ——启发自〈胡卡特〉与拉比约纳单·萨克斯《爱的终章》 “因此,《耶和华战争之书》上说:‘瓦黑布在书法……’” ——《民数记》21:14 这节神秘的经文出现在妥拉〈胡卡特〉(民数记21章)中,引用了一个我们今日已不知其全貌的古老卷册:《耶和华战争之书》( Sefer Milchamot Adonai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本战争纪实或地理记录。但在他的文章《爱的终章》( Love in the End )中,已故英国首席拉比约纳单·萨克斯(Rabbi Jonathan Sacks)给出了一种 神圣且意想不到的诠释 : “耶和华的战争”指的不是刀剑与流血的征战,而是 “为真理在研经室中争辩的争战”**——彼此为神的荣耀,在爱中争论、在敬畏中思索的属灵奋斗。 这些争战并非出于仇恨,而是出于 对真理的热爱 ; 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 建造更深的理解 与更紧密的合一。 📖 “אֶת־וָהֵ֣ב בְּסוּפָ֔ה”:在风暴中的属灵之爱 希伯来原文: et Vahev b’Suphah —— “瓦黑布在书法” 这是这节经文中最神秘的短语之一。让我们简单分析其结构: וָהֵב (Vahev) :可能是一个地名,但也可象征性解读为“爱”(是动词“אהב”爱,的字母形式的变体或回文结构)。 סוּפָה (Suphah) :既可指“风暴”(如暴风骤雨),也可能是地名或“结局”的象征(与“סוֹף sof”相关)。 灵意解读: 若接纳拉比萨克斯的神学视角: 这句话象征的是:“在风暴中发生的爱之争战。” 也就是说,神圣的争战不在于胜负、正误,而在于 在激烈的张力中仍不放弃爱与彼此 。那正是研经与属灵成长中最真实的图景。 因此,《耶和华战争之书》所记载的,不只是战争地理,更是一卷 属灵斗争的纪念册 ——记录着 那些为天国之缘争辩、彼此碰撞却不彼此撕裂的神的子民 。 ✝️ 给今日教会的提醒:拒绝标签,拥抱张力 我们现代教会常常在神学差异中迅速贴标签: 加尔文主义 vs. 阿民念主义 改革宗 vs. 灵恩派 福音派 vs. 礼仪派 分歧迅速导致隔阂。 但若我们将“Vahev in Suphah”看作是一幅属灵图像,就会明白: 在神的国...

Wrestling for Heaven’s Sake: The Study Room as a Battlefield of Love

  Wrestling for Heaven’s Sake: The Study Room as a Battlefield of Love Inspired by Parashat Chukat and Rabbi Jonathan Sacks’ “Love in the End” “Therefore 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the Wars of the Lord: Waheb in Suphah…” — Numbers 21:14 What are the “Wars of the Lord” ? At first glance, it sounds like a lost chronicle of Israel’s military victories. But in Parashat Chukat , Rabbi Jonathan Sacks reads these words not literally, but literarily and spiritually . In his essay “Love in the End” , he suggests a stunning interpretation: The “Wars of the Lord” are not physical battles—but the passionate, even heated, debates among scholars in the study hall,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God’s truth. These are not wars of hate, but of love . Not wars of ego, but of truth-seeking . Not wars to win, but to build understanding —brick by brick, argument by argument. 💡 Reframing the “Wars”: Study as Sacred Struggle Rabbi Sacks draws from Jewish tradition that celebrates disagreement ...

Eulogy for Miriam: Sister, Prophetess, Wellspring of a Generation

  Eulogy for Miriam: Sister, Prophetess, Wellspring of a Generation “And Miriam died there and was buried there. And there was no water for the congregation.” — Numbers 20:1–2 The verse is brief, almost abrupt. No long description, no mourning speech, no poetic lament. Just a name, a death, and then… no water. But for those who have followed the 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the absence of water is not merely a logistical problem. It is a symbolic void —the drying up of a life-source, of memory, of a voice that once sang and stood watch when no one else dared. Miriam has died. And with her, something essential disappears. 1. Miriam: The First Watcher Miriam’s story begins before Moses speaks, before Pharaoh’s daughter rescues a baby from the Nile. She is there— the girl who stands at a distance , watching over her infant brother hidden among the reeds (Exodus 2:4). “His sister stood afar off,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to him…” This act is more than sisterly love . It is th...

纪念米利暗:姐姐、女先知、一代人的活泉

  纪念米利暗:姐姐、女先知、一代人的活泉 “米利暗死在那里,就葬在那里。会众没有水喝。” ——《民数记》20:1–2 这节经文简短而平静。没有长篇描述、没有哀悼词、也没有诗意的悼念。只是一个名字、一场死亡,紧接着——没有水了。 但对于从《出埃及记》一路读来的读者来说,这不仅是后勤上的危机,而是一个 象征性的空白 ——一种生命源头的枯竭,一种记忆的断裂,一种曾经歌唱与守望的声音的沉寂。 米利暗死了,随她而去的,还有一些本不可或缺的东西。 一、米利暗:最早的守望者 米利暗的故事开始于摩西还未发言之时。还在婴儿篮中漂浮于尼罗河的摩西,正是她在远处悄悄守望(出埃及记2:4): “他姐姐远远地站着,要知道他究竟怎样。” 这个举动不仅是姐姐的关爱,更是 出埃及记中第一项主动的拯救行为 :她不是被动等待,而是智慧而勇敢地行动,向法老的女儿提出请生母来喂养婴儿的建议。 若没有米利暗, 摩西可能活不了 ;即使活下来了,也可能 不知自己是谁 。 二、女先知与赞美的领袖 当以色列人走过红海,法老的军队被水吞没,站出来带领百姓赞美的,不是摩西,而是米利暗: “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手里拿着鼓,众妇女也跟她拿鼓跳舞。” ——《出埃及记》15:20 她被称为 女先知 (נְבִיאָה),是圣经中第一个拥有这一称号的女性。她不仅仅是摩西与亚伦的姐姐,更是独立的女性领袖。当摩西带领百姓唱出结构严整的得救之歌时, 米利暗带来的是舞蹈与欢腾 ,展现了解放之后的自由之灵。 她让救赎有了节奏。她在恐惧中带来赞美。 三、沉默的源泉:米利暗与“随行的井” 犹太传统(如《塔木德·塔尼特篇 9a》与《民数记拉巴》)认为, 以色列人旷野中随行的水井 ,是因着米利暗的功劳存在的。那口井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应,更象征着 引导、扶持、属灵滋养与女性温柔的力量 。 因此,在《民数记》20章中她去世后,圣经立刻说: “米利暗死了……会众没有水喝。” 这不是巧合。这是 神学的叙事写作 :当米利暗离世,水也随之干涸。百姓开始抱怨,口渴蔓延,氛围紧张。 摩西在这个时候走了上去—— 他正在哀痛中 ,也许情绪混乱,心灵疲惫。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 击打了磐石 。 四、摩西的愤怒与失控:隐藏的创伤 神吩咐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但摩西却愤怒斥责百姓,两次击打磐...

The Red Heifer as Life at Its Prime

  The Red Heifer as Life at Its Prime In his reflections, Rabbi Jonathan Sacks points out that the Red Heifer is not just a paradoxical command (chok) but also a symbol of life in its fullness : “It is the supreme symbol of life: perfectly red (the colour of blood and vitality), without blemish or defect (wholeness), never having been used for labour (freedom). And yet, it is burned — it must die — to purify those who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death.” Sacks argues that it takes life to cleanse from death . The paradox is that death contaminates , and only the “essence of life” — the Red Heifer — can purify that. He notes how the most vibrant, untainted life is sacrificed not because of sin , but for the sake of others’ restoration . This principle — life given to overcome death — becomes deeply resonant in Christian theology , especially in how Jesus’ death is framed not just as atonement, but as purification and restoration . ✝️ Jesus and the Red Heifer: Christian Conne...